如果有一天你在電影院里再也摘不下3D眼鏡

文/陳凱茵
《阿凡達》在上映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,它開啟了電影行業關于3D的狂熱。
一開始是來自觀眾的狂熱,畢竟那會兒新鮮事物總是洋氣,而且體驗的確不錯。逐漸,片方和院線方也從這份狂熱中察覺到了“有利可圖”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3D電影狂熱地充斥大屏幕,動畫片、驚悚片、魔幻現實大片、槍戰片、動作片……無論是否真的需要或是真的呈現出3D效果,全都佩戴3D眼鏡才可觀看。對于本身就帶著近視眼鏡的筆者來說,架著兩副眼鏡觀影的體驗實在不好,有時甚至要被各種“辣眼睛”的五毛特效和劣質“偽3D”效果弄得頭昏腦漲,簡直想退票。
“只有字幕是3D的呢!”
“請問這部電影,哪一幀3D了?”
……
看完一部3D電影,這樣類似吐槽已經見怪不怪。反正現在電影市場現狀就是,片方能“整”3D就絕對不會“整”2D,院線能播3D電影就絕對不會播2D電影。
為什么會如此執著于3D效果?
答案很簡單,根源在于一個“利”字。
據藝恩智庫數據顯示,3D電影的平均票價超出2D電影大約5元左右,《寒戰2》在國內的平均票價為36.4元,而僅有2D版本的《老炮兒》平均票價為31.5元。數據顯示,《寒戰2》在國內已經超過1637萬觀影人次,如果按5元的票價差額來計算,3D轉制相當于為《寒戰2》多帶來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。
來自票房的誘惑正一步步把3D電影變為“急功近利”的代名詞。有良心的片方可能還會認真考慮觀眾得視覺體驗,真的用雙機位拍“真”3D電影;有良心的院線會給影廳配置好的放映設備,在燈光、亮度上精益求精給觀眾帶來叫好的觀影體驗。
而殘酷的現狀卻是,很大一部分片方直接選了一條更省事、賺錢更快的道路,用蹩腳的技術強行3D,很大一部分院線也用低廉的放映設備應付了事。
觀眾真正擔憂的是,以票房為導向的電影產業一旦為了錢變成“全員3D”,而不是題材類別、技術水平,放映質量等與觀影體驗息息相關的角度考量,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可能就再也摘不下3D眼鏡,只能被動接受并無必要甚至劣質的的“視覺體驗”。
“逼真”不是電影的終極追求。其實,只有字幕或者鏡頭“逼真”的電影根本連追求都算不上。
TOP
- 原創/
- 推薦
焦點企業
-
報團游澳洲簽證被拒 途牛旅游扣1.99萬團費游客質疑
來源:舜網舜網訊 春節期間報團游澳大利亞,沒想到旅行社代辦簽證被拒,行程泡湯,卻要...